8月6日晚间,东鹏饮料(605499)(605499.SH)披露了一份超市场预期的半年报。
今年上半年,东鹏饮料延续去年的增长趋势,实现营收、净利双增长。
(资料图)
具体来看,东鹏饮料上半年营业收入达54.6亿元,同比增长27.24%;净利润达11.08亿元,同比增长46.84%;基本每股收益2.77元。
第二曲线初显:上半年其他饮料销量同比增长98.42%
公开资料显示,东鹏饮料主要产品包括东鹏特饮、东鹏大咖、东鹏补水啦、包装饮用水等,其中东鹏特饮为公司核心产品,营收占比常年保持在9成以上,依赖性较强。
2018年至2022年,东鹏特饮系列产品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均保持在九成以上,分别为94.99%、95.11%、93.40%、94.47%和96.24%。
今年上半年,东鹏特饮核心产品收入占总营收的比重有所下降,但仍超94%且为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。数据显示,报告期内东鹏特饮销量同比增长28.36%,销售收入为51.35亿元,同比增长24.69%,销售收入占比由96.13%下降至 94.13%。
公司报告提出,公司制定了以能量饮料为第一发展曲线,以咖啡饮料、电解质饮料为第二发展曲线,以茶饮料、常温油柑汁等产品为战术和孵化产品的发展战略。
虽然第二曲线等相关产品的销售规模仍不够大,但营收增速环比提速显著。今年一季度,其他饮料营收同比增长13.9%,到今年第二季度增速一下跃升到192.8%。
今年上半年整体来看,其他饮料销量同比增长98.42%,总收入3.20亿元,同比增长92.85%,销售收入占比由3.87%提升5.87%。
半年报披露次日,8月7日,据不完全统计,已有万联、国海、平安等十余家证券机构给出“买入”或“增持”等评级。
其中,不少机构都较为看好公司第二曲线的发展前景。万联证券研报表示,其他饮料增速快于东鹏特饮且占比逐渐提升,第二曲线初现锋芒。
中泰证券(600918)研报则表示,其他饮料单Q2实现营收同比增长198.84%,预计主要系补水啦产品通过现有经销商网络在全国市场进行铺货,目前已铺货网点反馈动销较好,看好公司在“能量+”产品矩阵引领下,持续提升能量饮料市场份额。
同日,东鹏饮料回复了多名投资者的提问,其中也透露,东鹏补水啦的配方在一年多之前就已储备,外包装也调整了几次,今年1月份在广东先行售卖,4月份在全国售卖,市场反响较好。
与此同时,公司也透露有意通过口味创新进一步提升核心产品的竞争力,今年将蔓越莓口味的罐装东鹏加気改成PET包装的杂果风味气泡特饮。
全国化进程有待推进
虽然东鹏饮料交出了一份不错的半年报成绩单,但近期原材料成本上升、行业竞争加速仍为公司带来不少隐忧。
东鹏饮料公告显示,由于公司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白砂糖的价格持续上涨,给成本带来一定的压力。今年上半年,东鹏特饮营业成本达31.07亿元,同比增长26.3%,与收入同步增长,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近57%,
幸运的是,公司毛利率并未受到太大影响。东鹏饮料表示,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42.68%上升至本期的43.10%,主要是因为虽然本期白砂糖采购价较去年同期增长,但由于聚酯切片等其他原材料采购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较多,使得整体毛利率上升。
记者了解到,受多重因素影响,国内白糖价格从今年年初开始便大幅上涨,据同花顺(300033)iFinD数据显示,8月7日南宁地区白砂糖现货价格更是报价7190.00元/吨,相较于期货主力价格(6662.00元/吨)升水528.00元/吨。
其他饮料企业面临的成本压力也不小。今年,香飘飘(603711)披露的调研纪要中就表示,公司将会继续密切关注白糖价格走势,在合适的时机进行价格锁定。
除了控制成本外,东鹏饮料抢夺市场份额的脚步也迈得越来越快。从公司有力竞争对手来看,近年红牛商标之争此起彼伏,争吵之间红牛的销量陷入胶着。根据欧睿国际发布的数据显示,“中国红牛”的市场份额从2012年的82.1%降至2021年的53.3%。
此间,东鹏特饮市场份额不断扩大,甚至在销量上反超红牛。尼尔森IQ报告显示,东鹏特饮2021年、2022年连续两年在中国能量饮料中销售量排名第一,销售额排名位于第二。今年上半年,东鹏特饮在中国能量饮料市场中销售量占比由2022年末的36.70%提升至40.86%,排名保持第一,销售额占比排名维持第二。
截至报告期末,公司透露,已有2796家经销商,实现地级市100%覆盖,销售终端网点数量由去年6月30日的250万家增长至330万家,短短一年时间增加了80万家。
不过,从公司区域销售情况来看,目前广东地区仍为公司的大本营,收入占比最多达34.45%。东鹏饮料8月7日回复投资者提问时也表示,公司所有新品的销售思路都是先在广东销售然后再推向全国,先看成熟市场的反应,再考虑推广全国。
反之,省外仍有较大的空白市场。今年上半年,华东区域收入占比13.82%,华中区域收入占比12.90%,广西区域收入占比9.41%,西南区域收入占比9.62%,华北区域(含北方大区)收入占比9.09%。
标签: